时间: 2025-04-28 04:1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13:01
“伏尸”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尸体倒伏在地上。基本含义通常指人或动物死后尸体未被处理,直接倒在地上,常带有悲惨、惨烈的意味。
“伏尸”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描述尸体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伏尸”常与战争、灾难等负面相关联,象征着死亡和悲剧。在现代社会,这一词汇仍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
“伏尸”一词给人带来沉重、悲惨的情感反应,常让人联想到战争、灾难等惨烈场景,影响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伏尸”这一词汇,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时,可能会遇到这一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伏尸遍野,星光黯淡,诉说着无尽的哀伤。”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ying dead”或“dead bodies strewn about”,但“伏尸”这一词汇带有更强烈的文化和情感色彩。
“伏尸”一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描述某些特定场景时,其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形象性使其成为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类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尸】
(象形。小篆字形,屍像卧着的人形。本义: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凭几曰卧。-尸,神像也。象卧之形。 、 《诗·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 、 《仪礼·士虞礼》。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祝延尸。 、 《礼记·曲礼》-孙可以为王父尸。 、 《仪礼·特牲礼》注-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