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2: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2:25
词汇“枭磔”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枭磔”进行分析:
“枭磔”的字面意思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犯人的头颅割下并悬挂示众。其中,“枭”指的是斩首并将头悬挂示众,“磔”则指的是肢解尸体。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枭磔”常用来描述残酷的刑罚场景,用以强调统治者的严厉或法律的严酷。在现代语境中,该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历史研究或特定的文学创作中。
“枭磔”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律和刑罚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进步,这种残酷的刑罚逐渐被废除,该词汇的使用也逐渐减少。
在**古代,枭磔是一种极端的刑罚手段,常用于对付重罪犯人,如叛国者、谋反者等。这种刑罚不仅是对犯人的惩罚,也是对公众的警示。
提及“枭磔”,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古代的残酷和血腥,产生一种恐惧和厌恶的情感反应。
由于“枭磔”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在历史学*或文学创作中,可能会涉及到这一词汇。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枭磔”来描绘古代刑罚的残酷场景,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想象“枭磔”的场景,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刑场的阴森氛围,以及围观人群的沉默和恐惧。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酷刑如斩首、绞刑等也存在,但具体名称和执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枭磔”作为一个历史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刑罚制度和文化背景。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更为人道和文明的方式来处理犯罪问题。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现代社会的法治和人权进步。
1.
【枭】
(会意。从鸟,头在木上。本义:指一种恶鸟,捕捉后悬头树上以示众)。
猫头鹰。
【引证】
《说文》-枭,不孝鸟也。日至捕枭磔之,从枭头在木上。 、 《汉书·郊祀志》。注:“孟康曰,枭鸟食母,破镜兽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如淳曰,汉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用一枭破镜。 、 《诗·大雅·瞻卬》-为枭为鸱。 、 《汉书·司马相如传》-射游枭。 、 《汉书·郊祀志》-鸱枭群翔。 、 唐·白居易《凶宅》诗-枭鸣松桂枝。
【组词】
枭奴、 枭獍
2.
【磔】
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
【引证】
《说文》。从桀,石声。刳鸡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故从桀-磔,辜也。 、 《广雅》-磔,张也。 、 《礼记·月令》。注:“攘也。”-旁磔。 、 《尔雅》。李注:“以牲头蹄及皮破之以祭。”-祭风曰磔。 、 《礼记·月令》。孙希旦集解:“磔,磔裂牲体也。”-[季春之月]九门磔攘。
汉字书法之一,右下方的捺笔。
【引证】
《阅微草堂笔记》-刮视字棱,相其波磔,似是八分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