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0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01:54
“元恶未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首恶尚未被铲除”。其中,“元”指首领或首要的,“恶”指罪恶或恶人,“未”表示尚未,“枭”原指斩首示众,这里引申为铲除或消灭。整个成语强调的是最主要的罪恶或恶人还没有被消除或解决。
在文学作品中,“元恶未枭”常用来描述故事情节中主要反派或恶势力尚未被击败,预示着故事的高潮或转折。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社会问题或历史**时,可能会被提及,用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未解决的状态。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犯罪集团或政治腐败的根除问题。
同义词在表达上强调了主要罪恶或恶人的未被消除,而反义词则表达了罪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元恶未枭”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法律和军事术语,最初用于描述战争中未能彻底消灭敌方首领或主要罪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用以描述任何未被解决的主要问题或罪恶。
在**文化中,正义和惩罚是重要的主题。因此,“元恶未枭”这个成语在强调正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方面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它反映了社会对于彻底解决问题和消除罪恶的期望。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紧迫和期待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以及最终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它激发了对正义的渴望和对罪恶的憎恶。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描述某个长期未解决的问题,如工作中的难题或个人生活中的困扰,强调需要集中力量解决最核心的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元恶未枭,星光指引着正义的剑。”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黑暗中的斗争场景,听觉上可能是紧张的背景音乐,增强紧迫感和期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main villain remains at large”或“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still ther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元恶未枭”这个成语在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未解决的状态方面非常有用。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在法律和政治学等专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对于深入理解**文化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
1.
【元】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当训首也。-元,始也。 、 《左传·襄公九年》-元,体之长也。 、 《仪礼·士冠礼》-始加元服。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 、 《左传·哀公十一年》-归国子之元。 、 《孟子》-勇士不忘丧其元。 、 《礼记·曲礼》。注:“头也。”-牛曰一元大武。 、 《新唐书》-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
【组词】
元首
2.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3.
【未】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引证】
《小尔雅·广诂》-未,无也。 、 《论语·子罕》-未由也已。 、 《论语·宪问》-未之难矣。 、 《公羊传·隐公六年》-吾与郑人未有成也。 、 《吕氏春秋·开春》-吾未有言之。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 、 唐·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未百步则返。 、
【组词】
未际、 未的、 未从、 未傅、 未遑、 未遇、 未宾、 未集、 未臻、 未极、 未意之志、 未第、 未萌
4.
【枭】
(会意。从鸟,头在木上。本义:指一种恶鸟,捕捉后悬头树上以示众)。
猫头鹰。
【引证】
《说文》-枭,不孝鸟也。日至捕枭磔之,从枭头在木上。 、 《汉书·郊祀志》。注:“孟康曰,枭鸟食母,破镜兽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如淳曰,汉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用一枭破镜。 、 《诗·大雅·瞻卬》-为枭为鸱。 、 《汉书·司马相如传》-射游枭。 、 《汉书·郊祀志》-鸱枭群翔。 、 唐·白居易《凶宅》诗-枭鸣松桂枝。
【组词】
枭奴、 枭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