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04: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04:45
泥像 的字面意思是用泥土制作的雕像或塑像。它通常指的是用黏土或其他可塑性材料手工塑造的三维形象,可以是人物、动物或其他物体。
泥像 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泥”和“像”两个字组成。在古代,由于材料和技术限制,泥像是一种常见的雕塑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材料和技术有所发展,但“泥像”一词仍然保留了其原始的含义。
在许多文化中,泥像被用作或仪式用途,如中的佛像、印度教中的神像等。在**,泥像也常用于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中,如泥人张等传统工艺。
泥像 可能让人联想到手工艺术的朴素和温暖,以及与自然材料的亲近感。它也可能唤起对传统工艺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欣赏。
在旅行中,我曾参观过一个传统工艺村,那里有许多手工艺人正在制作泥像。这些泥像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技艺,也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泥像”:
在岁月的长河中, 泥像静静伫立, 见证了时光的流转, 却依旧保持着那份朴素的美。
泥像 可能让人联想到泥土的质感和手工制作的痕迹。在视觉上,它可能呈现出一种粗糙但温暖的外观。在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泥土在手中揉捏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泥像的使用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印度,泥像常用于**仪式和节日庆典中,而在西方,泥像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
泥像 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手工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承载了文化和历史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1.
【泥】
阻塞,阻滞。
【引证】
《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组词】
泥滞、 泥漉、 泥饮、 江为山所泥
拘泥于;拘执,不变通。
【引证】
《二刻拍案惊奇》-总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
【组词】
泥文、 泥定、 泥信、 泥执、 泥常、 泥象、 泥视
2.
【像】
(形声。从人,从象,象亦声。本义:相貌相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然韩非之前只有象字,无像字。韩非以后小篆即作像。许断不以象释似,复以象释像矣。系辞曰,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又曰,象也者,像也。…盖象为古文,圣人以像释之。虽他本像亦作象。然郑康成、王辅本非不可信也。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像,似也。 、 《荀子·富国》-影之像形也。 、 林觉民《与妻书》-女必像汝,我心甚慰。 、 清·李渔《闲情偶寄》-以情乃一人之情,说张三要像张三,难通融于李四。 、 老舍《黑白李》-脸上处处像他哥哥,可是那种神气又不完全像他的哥哥。
【组词】
像形、 像似、 像形奇名、 像煞、 像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