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8:2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8:22:49
“不拾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捡拾遗落的东西”,基本含义是指人们道德高尚,不会贪图他人遗失的财物,社会风气良好,路不拾遗。
在文学作品中,“不拾遗”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的治安良好,人们道德高尚,不会贪图小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赞扬某人的品德高尚,不贪图小便宜。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伦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的问题。
同义词:拾金不昧、廉洁自律
反义词:贪得无厌、见利忘义
“不拾遗”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后来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有“路不拾遗”的记载,逐渐成为形容社会风气良好的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不拾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和“礼”的观念,强调个人品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评价一个地区的治安和居民的道德水平。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它鼓励人们保持高尚的道德标准,不贪图小利,维护公共秩序。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个小镇上生活过,那里的居民非常友好和诚实,我亲眼见过有人捡到钱包后主动归还给失主,这种“不拾遗”的行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小镇静谧,路不拾遗,人心如镜。”
想象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人们和睦相处,没有争吵和纷争,这种和谐的画面和宁静的背景音乐可以很好地体现“不拾遗”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或“do not covet thy neighbor's good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道德观念。
“不拾遗”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赞扬,也是对社会秩序的肯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文化内涵。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拾】
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登上 同: 涉
【组词】
拾级
3.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
1. 【不拾遗小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