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0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00:05
“丑态百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表现非常不得体,充满了丑陋和不雅的姿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在公共场合或特定情境下表现得极为失礼或不得体,以至于让人感到尴尬或厌恶。
在文学作品中,“丑态百出”常用于讽刺或批评某些人物的不当行为,增强作品的讽刺效果。在口语交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尴尬或失败的表现,带有一定的幽默和讽刺意味。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某些行为模式或社会现象,强调其负面影响。
“丑态百出”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行为规范和社会礼仪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行为,也包括社会现象和政治行为。
在文化中,礼仪和面子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因此,“丑态百出”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较强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强调了在公共场合保持适当行为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尴尬、羞愧和不适。它可能会让人想起自己在某些场合下的尴尬经历,或者看到他人出丑时的复杂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些人在公共场合的不当行为,比如在婚礼上醉酒失态,这些场景让我深刻理解了“丑态百出”的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丑态百出人前笑,不知背后泪如麻。”
想象一个喜剧电影中的场景,一个小丑在舞台上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观众笑声不断,这个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丑态百出”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aking a fool of oneself”或“behaving badl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意思,即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不得体的行为。
“丑态百出”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具体的行为,还反映了社会对于礼仪和面子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态度。
他们那有甚么心事!不过因明日就要放榜,得失心未免过重,以致弄的忽哭忽笑,丑态百出。
1.
【丑】
(形声。从鬼,酉声。古人以为鬼的面貌最丑,故从鬼。本义:貌丑。按:在古代,“醜”和“丑”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除作地支和时辰用“丑”以外,都不能写作“丑”。现在“醜”字简化为“丑”)。
可恶。
【引证】
《说文》-醜,可恶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耗土之人醜。 、 《楚辞·橘颂》-姱而不醜兮。 、 《诗·小雅·十月之交》。传:“恶也。”-亦孔之醜。
【组词】
丑名、 丑言、 丑攀谈、 丑徒、 丑语
2.
【态】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態,意态也。 、 《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柔远能迩。 、 《荀子·成相》。按:“诈态也。”-人之态不如备。 、 张衡《西京赋》-尽变态乎其中。 、 《楚辞·大招》-滂心淖态。 、 傅毅《舞赋》-狗偷致态。 、 《楚辞·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 、 李渔《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 《淮南子》-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 唐·杜牧《阿房宫赋》-尽态极妍。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密则无态。
3.
【百】
(会意。从一,从白。“白”假借为“百”。本义:数词)。
十个十。一百,100。
【引证】
《说文》-百,十十也。 、 《淮南子·时则》-律中百钟。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百辆之迎、 百日、 百户
4.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