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9:18
“凡心”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世俗的、平凡的心态或情感,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心态相对。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凡人的心”,即普通人的、不特别高尚或超凡的心态。
在文学作品中,“凡心”常常用来描述人物的世俗欲望或平凡情感,与追求精神升华或超脱的形象形成对比。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某人过于现实或缺乏远大理想。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哲学,可能会探讨“凡心”与“超凡心”在人类行为和动机中的作用。
同义词“俗心”和“尘心”都强调了世俗和尘世的意味,而“凡念”则更多指平凡的念头。反义词“道心”和“禅心”指向追求道德或精神上的高境界,“超凡心”则强调超越平凡的心态。
“凡心”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可能用于描述普通人的心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丰富,特别是在文学和哲学领域中,被用来探讨人性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在**传统文化中,“凡心”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形象相对,后者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高尚。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过于现实或缺乏理想主义的人。
“凡心”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平凡、现实和世俗,有时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缺乏远大理想或精神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提醒自己不要被“凡心”所困,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凡心若水,流过岁月的河,不问前程,只愿心安。”
视觉上,“凡心”可能让人联想到日常生活的场景,如市井、家庭等。听觉上,可能与平静的日常生活声音相关,如鸟鸣、儿童嬉戏声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mundane”或“worldly”,都带有世俗和平凡的意味。
“凡心”这个词在中文里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人的世俗心态,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追求的向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凡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
【凡】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凡是,一切。
【引证】
《广雅》-凡,皆也。 、 《三苍》-凡,数之总名也。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 、 《书·微子》。郑注:“犹皆也。”-凡有辜罪。 、 《周礼·春官序》-凡内女之有爵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凡所应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宋·沈括《梦溪笔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组词】
凡有、 凡此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