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8:58
“上求下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向上寻求帮助,向下告知情况。基本含义是指在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时,向上级或有权势的人求助,同时向下级或相关人员传达信息或指示。
“上求下告”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汉语,用于描述在组织或社会结构中的沟通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特点。在现代社会,它也常用于描述组织内部的沟通机制。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和有效沟通的印象,能够激发人们对问题解决的信心和希望。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遇到需要在工作中向上级汇报问题并向下级传达解决方案的情况,这时“上求下告”的策略非常有效。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上求下告,终得一线光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处,向下方的人群传达信息,同时向上方的人求助。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紧急广播或会议中的讲话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k for help from above and inform those below”,但不如“上求下告”简洁和富有文化内涵。
“上求下告”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它不仅描述了一种沟通行为,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不自反躬穷究,只管上求下告,问他讨禅,被他恣意相薄。
1.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2.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3.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4.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