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5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55:14
席位:指供人坐或放置物品的座位或位置,通常用于正式场合或组织中,表示一个特定的位置或资格。
“席位”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指供人坐的垫子或席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指代任何形式的座位或位置,特别是在正式或官方的场合中。
在许多文化中,席位象征着社会地位和尊重。例如,在传统的日本茶道中,不同的席位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角色。
席位可能让人联想到秩序、尊重和正式性。它也可能引发对权力和地位的思考。
在参加正式会议时,确保坐在正确的席位上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体现了对会议的尊重,也确保了信息的正确传递。
在诗歌中,席位可以象征着人生的阶段或成就:
“岁月如歌,席位更迭, 每一座座,皆是过往的见证。”
席位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排列的椅子、安静的会议室或热闹的宴会厅。
在英语中,“seat”一词与“席位”相对应,但其使用范围更广,不仅限于正式场合。
席位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指代具体的座位或位置,还承载着社会地位、尊重和秩序的象征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席位的多重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和情感。
1.
【席】
(“蓆”的古字。会意。从巾,庶省声。天子诸侯的席有刺绣镶边,故从巾。席用来待广大宾客,故从“庶”省。本义:供坐卧铺垫的用具。后又曾写作“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即筵也。方幅如巾,故从巾。-席,藉也。礼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 、 《周礼·司几筵》。疏:“初在地者一重,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 、 《礼记·祭统》注-设之曰筵,坐之曰席。 、 《诗·邶风·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结发同枕席。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觉时之枕席。 、 清·方苞《狱中杂记》-席地而卧。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席地倚墙。
【组词】
席包、 席具、 席户、 席号、 席荐
座位;席位。
【引证】
《孔子家语》-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次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变色离席。(大惊失色离开座位)。
【组词】
席舍、 席尊、 上席;下席;硬席;专席;来宾席;被告席
2.
【位】
(会意。从人立。人站在朝廷上。本义:官吏在朝廷上站立的位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列中廷之左右谓之位。 、 《周礼·朝士》-掌外朝之位。
【组词】
位著(也作位宁古代宫殿,中庭左右两侧叫“位”,门屏之间叫“著”(或“宁”),故用以借指在朝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