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0:33: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0:33:55
射利沽名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追求利益和名声。其中,“射利”指的是追逐利益,“沽名”则是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名声。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和名声而不择手段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射利沽名 常用来批评那些虚伪和自私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过于追求名利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商业或政治,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集体利益的行为。
同义词:
反义词:
射利沽名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其中“射利”和“沽名”都是古代汉语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射利沽名** 被视为一种负面行为,与儒家强调的“仁义”和“道德”相悖。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名声的行为。
射利沽名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虚伪、自私和不择手段的行为。在表达时,使用这个词汇可能会传达出对某人或某行为的强烈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感受的人,这时我可能会用射利沽名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名利场中,射利沽名者多,
虚伪面具,掩盖真实心窝。
淡泊者稀,坚守初心不堕,
世间清流,终将洗净浊波。
射利沽名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在名利场上追逐,面带虚伪的笑容,而周围的人则冷漠或鄙视地看着他。在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一种紧张或不和谐的旋律,反映出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chasing fame and fortune" 或 "seeking personal gain and reputation",但这些表达没有射利沽名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负面情感。
射利沽名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还传达了对这种行为的批评和否定。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传达复杂的情感和观点非常重要。
乃迹寄林良泉,心悬宝贵,旦暮奔走,射利沽名而叩其中,且空空无当于用。
1.
【射】
(本作“射”。会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身”字,误。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 、 《周礼·保氏》-三曰五射。 、 《礼记·射义》-射者,男子之事也。 、 《汉书·萧望之传》。注:“射之言投射也。”-以射策甲科为郎。 、 《后汉书·光武纪》-射声校尉。 、 《汉书·李广苏建传》-常能为汉伏弩射之。 、 邵长蘅《青门剩稿》-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
【组词】
射鹄、 射日、 射牛、 射利
2.
【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利铦也。 、 《易·系辞》-其利断金。 、 《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
3.
【沽】
(形声。从水,古声。本义:古水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沽,沽水,出渔阳塞外,东入海。
4.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