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8: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8:49
“池鱼林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池塘中的鱼和树林中的树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无辜受牵连的人或事物。
在文学作品中,“池鱼林木”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而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无辜者。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连带责任或无辜受害的问题。
“池鱼林木”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原文是“池鱼之殃”,后来逐渐演变为“池鱼林木”,用以泛指无辜受牵连的情况。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无辜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它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无辜者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这个成语常常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反思,让人联想到无辜者的不幸和需要保护的弱者。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目睹一个朋友因为邻居的纠纷而被误解和指责,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池鱼林木”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池鱼林木皆无辜,风波起时谁人顾?”
想象一片宁静的池塘和茂密的树林,突然间被外界的纷争打破,这种场景可以引发对“池鱼林木”的深刻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llateral damage”,但它更多指的是战争或冲突中的无辜受害者,与“池鱼林木”在语义上有所不同。
“池鱼林木”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到无辜者的权益。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精确性和深度至关重要。
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宋君亡其珠,池中鱼为之殚。
1.
【池】
(形声。从水,也声。本义:水停积处)。
水塘。
【引证】
《广韵》-池,停水曰池。 、 《中文大辞典》-穿地畜水,圆者曰池,方者曰塘。 、 《诗·大雅·召》-池之竭矣。 、 《诗·小雅·无羊》-或饮于池。 、 《礼记·月令》。注::穿地通水曰池。”-毋漉陂池。 、 《周礼·雍氏》。注:“谓陂障之水道也。”-掌沟渎浍池之禁。 、 《国语·周语》-囿有林池。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组词】
游泳池;池苑、 池阁
2.
【鱼】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引证】
《说文》-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 《易·中孚》-豚鱼吉。 、 《论衡·指瑞》-鱼木精。 、 《仪礼·特牲礼》-鱼十有五。 、 《诗·邶风·新台》-鱼网之设。 、 《礼记·曲礼》-鲜鱼曰脡祭。 、 《吕氏春秋》-鱼上冰,獭祭鱼。 、 《史记·周本记》-白鱼跃入王舟中。
【组词】
鱼鲩冠儿、 鱼鳞册、 鱼烂、 鱼轩、 鱼脍、 鱼市、 鱼质龙文、 鱼米、 鱼秧、 鱼鱼雅雅
3.
【林】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 、 《尔雅·释地》-野外谓之林。 、 《诗·小雅·白华》-有鹤在林。 、 《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每大林麓。 、 《释名》-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 、 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 《黔之驴》-蔽林间窥之。
【组词】
竹木林;山林、 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 林浪、 林麓、 林泉、 林错
4.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