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3:07
恩将仇报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以恩报仇”,即用恩惠来回报仇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懂得感恩,反而对给予自己帮助或恩惠的人进行报复或伤害的行为。它强调了这种行为的忘恩负义和不道德性质。
在文学作品中,恩将仇报 常常用来描绘人物的负面性格特征,如《红楼梦》中的贾环对贾宝玉的嫉妒和报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或谴责某人的不道德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伦理学,它可能被用来讨论忘恩负义的心理动机或道德判断。
同义词:忘恩负义、以怨报德、恩怨不分 反义词:以德报怨、感恩图报、知恩图报
恩将仇报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分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更多地被用来批评和警示。
在文化中,感恩和回报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恩将仇报** 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下对忘恩负义行为的强烈谴责。在社会交往中,这种行为被普遍认为是不道德的,会受到社会的负面评价。
恩将仇报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背叛和不信任。它可能引发对人性黑暗面的思考,以及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恩怨问题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一些恩将仇报的故事,这些故事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警惕,同时也激励我们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将恩将仇报 这个词汇融入到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中,例如:
恩情如水流,仇恨似山高,
人心难测,恩将仇报。
在视觉上,恩将仇报 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画面,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或荒凉的废墟。在听觉上,它可能与低沉的音乐或悲伤的旋律相关联,传达出一种沉重和失望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意指对帮助自己的人进行伤害。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负面含义,但具体的语境和用法可能有所不同。
恩将仇报 这个词汇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动机。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语言在传达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中的作用。
我若一口说出,他就把公主杀了,此却不是恩将仇报?
亏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天理何在!
李靖的三子哪吒在陈塘关的城楼上见到乾坤弓、震天箭,就拿来演练,他朝西南方向一箭射去,正中骷髅山白骨洞石矶娘娘的弟子碧云。彩云童子报告石矶娘娘。石矶娘娘知道是哪吒所为,就大骂李靖不计当年的恩情反而恩将仇报起来
1.
【恩】
(形声。从心,因声。本义:恩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恩,惠也。 、 《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 、 《韩非子·用人》-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
2.
【将】
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引证】
《诗·卫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
【仇】
(形声。从人,九声。本义:同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仇,雠也。 、 《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 、 《诗·周南·无衣》-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 《诗·周南·兔置》。笺:“怨耦曰仇。”-公侯好仇。 、 《礼记·缁衣》-君子好仇。
4.
【报】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fǔ。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同本义。
【引证】
《汉书·胡建传》-辟报故不穷审。 、 《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报囚。 、 《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