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1:51
干吏 一词在汉语中指的是能干、有能力的官员或公务员。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能干的官员”,强调的是官员的才干和效率。
在文学作品中,“干吏”常用来形容那些勤政为民、能力出众的官员,如古代的清官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褒义,用来称赞某位官员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公共管理学中,“干吏”可能被用来讨论官员的绩效和能力。
同义词中,“能吏”强调能力,“贤吏”强调品德,“勤吏”强调勤奋。反义词则分别对应无能、昏庸和懒惰。
“干吏”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干”(能干)和“吏”(官员)组成。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就已经存在,用来形容那些有才干的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含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对“干吏”的评价和期待可能有所不同。
在**传统文化中,官员被期望是能干和廉洁的,因此“干吏”一词在历史上常与清官形象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仍然被用来评价官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尤其是在强调效率和结果的背景下。
“干吏”一词通常带有一种正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有能力、有效率的官员形象。这种联想可能激发人们对良好治理和高效服务的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遇到一位工作效率高、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官员,我可能会用“干吏”来形容他。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来,干吏勤政开。百姓心中喜,国泰民安哉。”
视觉上,“干吏”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位忙碌而专注的官员形象,手中拿着文件,面带严肃而专注的表情。听觉上,可能是一连串快速而有序的决策指令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fficient official”或“competent administrator”,但这些词汇没有“干吏”所蕴含的深厚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干吏”一词不仅描述了一个官员的能力和效率,还承载了人们对良好治理和廉洁政治的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