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1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10:21
干名采誉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追求名声和荣誉”。其中,“干”意为追求或谋取,“名”指名声,“采”意为获取,“誉”指荣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名声和荣誉而不择手段、刻意追求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干名采誉 常用来批评那些虚荣心强、只顾个人名利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过于追求社会地位或公众认可。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人的行为动机和社会现象。
同义词:
反义词:
干名采誉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每个字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都有明确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干名采誉** 往往被视为一种负面行为,强调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用来批评那些过于追求外在认可和地位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感受的人。它提醒我在追求个人目标时要保持道德和伦理的底线。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过一些同事过于干名采誉,他们的行为虽然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成就,但长期来看却损害了团队的凝聚力和信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名利如浮云,干名采誉空。
心静如止水,方能见真容。
干名采誉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繁忙的都市生活和无尽的竞争,视觉上可能是高楼大厦和拥挤的街道,听觉上可能是嘈杂的交通声和人们的喧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chasing fame and fortune" 或 "seeking recognition",但这些表达没有干名采誉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负面评价和文化内涵。
干名采誉 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名声和荣誉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更准确地表达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并提醒我在个人发展中保持平衡和道德的考量。
偃已前三奏,无诏,不惟所为不许,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3.
【采】
采地,古代士大夫的封邑 ,又叫采邑,食邑,采地。
【引证】
《礼记·礼运》-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 、 《法言·重黎》。注:“食税也。”-西采雍梁。 、 《公羊传·襄公十五年》注-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耳。字亦作寀。
4.
【誉】
(形声。从言,舆(yù)声。本义:称赞,赞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誉,偁也。 、 《墨子经》-誉名美也。 、 《周书·谥法》-状古述今曰誉。 、 《礼记·表记》-君子不以口誉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佞誉诬谀。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誉之则以为忧。
【组词】
誉人、 誉谀、 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