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41: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41:13
断语:指武断的言论或结论,通常指没有充分证据或未经深思熟虑就做出的判断。
断语一词源自汉语,由“断”和“语”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断”有决断、判断的意思,“语”则指言语。随着时间的推移,“断语”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未经深思熟虑的言论。
在**文化中,强调“三思而后行”和“言多必失”,因此断语往往被视为不成熟或不负责任的表现。在社会交往中,避免断语被认为是基本的礼貌和智慧。
断语往往给人带来负面的情感反应,如不信任、反感或轻视。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冲动、无知或傲慢。
在日常生活中,我尽量避免下断语,尤其是在重要决策或与人交流时。我记得有一次在会议上,我因为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下了一个断语,结果被同事指出缺乏证据支持,这让我意识到了断语的危害。
在诗歌中,断语可以被用来讽刺或批评:
断语如风,轻飘飘, 不经思考,随风飘。 事实如山,稳如磐, 断语一触,即崩塌。
断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轻浮的人在随意发表意见,而周围的人则皱眉或摇头表示不满。在听觉上,断语可能让人想起一个轻率的声音,缺乏深度和说服力。
在英语中,与“断语”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hasty conclusion”或“snap judgment”,它们都强调了结论的草率和缺乏深思熟虑。
断语是一个提醒我们在表达观点时要谨慎和负责任的词汇。它不仅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性,也在个人修养和社交互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避免断语,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基于事实和理性的交流环境。
1.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
2.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