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02:3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02:37:55
披巾:披巾是一种轻便的覆盖物,通常由布料制成,用于披在肩上或头上,以保暖、装饰或作为**或文化仪式的一部分。
披巾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英语和中世纪拉丁语,最初用于描述一种覆盖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披巾的材质和设计不断演变,适应了不同的文化和时尚趋势。
在某些文化中,披巾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例如,在印度,披巾(称为“dupatta”)是传统服饰的一部分,象征着女性的优雅和传统。
披巾常常让人联想到温暖、舒适和优雅。它也可以唤起对特定文化或传统的尊重和欣赏。
在我的生活中,披巾是我冬季必备的保暖物品。它不仅实用,还能为我的着装增添一份时尚感。
诗歌:
在寒冷的冬夜,
我披上柔软的披巾,
它如同一道温暖的拥抱,
守护着我,直到黎明。
披巾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柔软的布料、丰富的颜色和图案。听觉联想可能包括披巾在风中飘动的沙沙声。
在不同文化中,披巾的名称和用途各异。例如,在阿拉伯文化中,披巾(称为“shayla”)是女性日常服饰的一部分。
披巾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物品,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披巾的不同用法和含义有助于我更准确和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巾】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布巾下垂之形。本义: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巾,佩巾也。 、 《仪礼·士冠礼》-沐巾一。 、 《礼记·内则》-盥卒授巾。 、 《仪礼·士丧礼》-布巾环幅不凿。 、 《仪礼·特牲馈食礼》-静其巾幂。 、 《战国策·魏策》-儿女共沾巾。 、 宋·张俞《蚕妇》-归来泪满巾。 、 清·林觉民《与妻书》-巾短情长。
【组词】
花巾;小丝巾;巾栉、 巾帚、 巾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