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9: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9:08
披头跣足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披散着头发,赤着脚”。这个成语形容人非常狼狈或落魄的样子,通常用来描述人在极端困境或紧急情况下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披头跣足 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遭遇不幸或灾难时的形象,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情感冲击力。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描述某些特定情境时,仍能传达出强烈的视觉和情感效果。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和解读文本中的特定场景。
同义词:狼狈不堪、落魄潦倒 反义词:衣冠楚楚、风度翩翩
披头跣足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披头跣足** 常与不幸、灾难或战败等负面情境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这些情境的普遍看法和情感态度。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同情和怜悯,联想到了人们在极端困境中的无助和需要帮助的情景。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这个成语,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古装剧时,经常能看到这个成语所描述的场景,加深了我对历史人物和**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风雨中,他披头跣足, 如同迷失的灵魂,寻找归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在暴风雨中奔跑的人,头发散乱,赤脚踩在泥泞中。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雨声和急促的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disheveled and barefoot",但这种表达没有成语的简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披头跣足 这个成语虽然不常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但在文学和历史描述中,它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工具,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在极端困境中的形象。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对于深入理解**文化和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军士曰:‘恰才见甘夫人披头跣足,相随一伙百姓妇女,投南而走。’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3.
【跣】
(形声。从足,先声。本义:赤脚)同本义。
【引证】
《说文》-跣,足亲地也。 、 《国语·晋语》-公跣而出。 、 《礼记·少仪》注-祭不跣者,主敬也。 、 《五杂俎》-古者以跣为敬,故非大功臣,不得剑履上殿。
【组词】
跣足、 跣剥
4.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