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7: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7:11
“披屋”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从字面上理解,“披”通常指覆盖或搭在物体上的动作,“屋”则是指房屋。因此,“披屋”可以理解为一种覆盖或搭建在房屋上的结构,可能是指一种简易的、附加的或临时的建筑结构。
由于“披屋”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一种简陋或临时的居住环境。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地区或社群中。在专业领域,如建筑学或城市规划中,它可能指的是一种附加的建筑结构,用于增加房屋的使用空间。
由于“披屋”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关于它的词源和演变的信息较少。它可能是由“披”和“屋”两个字组合而成的,用来描述一种特定的建筑形式。
在某些地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或经济条件限制,人们可能会在主屋旁边搭建披屋,以满足额外的居住或存储需求。这种做法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居住习惯。
提到“披屋”,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简陋、贫困或临时性的居住环境。它可能唤起一种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披屋”这个词汇,除非是在特定的社会调研或旅行中遇到类似的建筑结构。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披屋”作为一个象征,代表简朴、坚韧或适应环境的能力。例如,在一首诗中,可以描述一个在风雨中依然屹立不倒的披屋,象征着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视觉上,“披屋”可能让人联想到用简单材料搭建的、外观简陋的建筑。从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风雨中披屋发出的吱吱声,或是人们在披屋中交谈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临时或附加建筑结构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用途。例如,在西方,可能称之为“shed”或“lean-to”,而在亚洲其他地区,可能有其他特定的词汇来描述这种建筑形式。
“披屋”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个了解特定社会经济状况和居住习惯的窗口。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屋】
(屋的本义是幄,后来“屋”指房屋,另造“幄”字。会意。从尸,从至。尸,与房屋有关,“至”表示来到。人来到这里居住之意。本义:帐幕。“幄”的本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灏曰:“古宫室无屋名。古之所谓屋,非今之所谓屋也。”-屋,居也。 、 《诗·大雅·抑》。传:“屋,小帐也。”-尚不愧于屋漏。 、 《汉书·南粤王佗传》-去帝制黄屋左纛。 、 《汉书·陆贾传》。师古曰:“黄屋,谓车上盖也。”-去黄屋称制。
【组词】
屋幕、 屋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