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2:31: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31:50
“儿童权益”指的是儿童作为社会成员所应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旨在保障他们的福祉、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些权益通常包括但不限于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在文学中,“儿童权益”可能被用来强调儿童的天真和需要保护的特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关,如儿童教育、安全等。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和心理学,这个词汇则有更精确的定义和应用。
“儿童权益”一词源于对儿童权利的认识和法律保护的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丰富,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法律议题。
在许多文化中,儿童被视为未来的希望,因此儿童权益的保护在这些文化中尤为重要。社会背景的变化,如经济发展和法律改革,也影响了儿童权益的定义和实施。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保护和关怀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需要特别关注和保护的弱势群体。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一个志愿者项目,旨在提高社区对儿童权益的认识,这让我深刻理解到这个词汇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晨曦的温柔拥抱中,儿童的笑声是最纯净的权益,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庇护下自由飞翔。”
想象一幅画面:一群孩子在阳光下快乐地玩耍,背景音乐是轻快的儿童歌曲,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儿童权益的美好和重要性。
在不同文化中,“儿童权益”可能有着不同的强调点和实施方式。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儿童的参与权可能更受重视,而在一些发展**家,生存权和受保护权可能更为关键。
通过对“儿童权益”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汇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定义,更是社会关怀和责任的体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传达对儿童福祉的关注至关重要。
1.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2.
【童】
(形声。重省声。(qiān),罪。本义:男奴仆)。
同本义。
【引证】
《易·旅》-得童仆贞。 、 《仪礼·既夕礼记》-童子执帚。 、 宋·苏轼《石钟山记》-小童持斧。
【组词】
童奴、 童隶、 童仆、 童妾
3.
【权】
(形声。从木,雚(guàn)声。本义:黄花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 、 《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权,黄英。 、 《诗·秦风·权舆》-于嗟乎,不承权舆。 、 《大戴礼记·诰志》-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
4.
【益】
(会意。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漫出。从皿,从水。“水”已隶变。本义:“溢”的本字。水漫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从水,浮于四,会意。字亦作溢。-益,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