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06:1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06:15:48
词汇“垂胡”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可能是一个方言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词汇。由于缺乏广泛的使用和明确的定义,我将基于假设的含义进行分析。
假设“垂胡”指的是一种下垂的胡须样式,类似于古代**文人或武将常见的胡须造型。
由于“垂胡”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与特定地区或文化有关,需要进一步的历史文献研究来确定。
在古代**,胡须被视为男性成熟和智慧的象征,不同胡须样式可能代表不同的社会地位或职业。
提到“垂胡”,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文人墨客或武将,给人一种沉稳、有学问或威严的感觉。
由于“垂胡”不是一个常见词汇,个人应用可能局限于特定文化或社群中,例如在角色扮演或历史重现活动中。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文人的诗时,可以写道:“笔走龙蛇间,垂胡随风飘,墨香满室中,诗意自逍遥。”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胡须样式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和象征意义,例如在西方文化中,长须可能与智慧和权威联系在一起。
“垂胡”作为一个特定或方言词汇,其使用范围有限,但在特定语境中可以有效地传达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信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词汇库,并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
1.
【垂】
(形声。从土,(chuí)声。本义:边疆)。
边疆;边境。 同: 陲
【引证】
《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垂,远边也。 、 《广韵》-垂,疆也。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寡人无良边垂之臣。 、 《战国策·秦策四》-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 、 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
2.
【胡】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引证】
《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胡,牛顄垂也。 、 《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狼跋其胡。 、 《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
【组词】
胡髯朗、 胡皱、 胡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