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5: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5:18
“溢于文辞”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超出或过于表现在文字表达上。基本含义是指某人的情感、思想或描述过于丰富,以至于在文字表达中显得过于夸张或冗长。
在文学语境中,“溢于文辞”可能用来批评某作品过于华丽或辞藻堆砌,缺乏实质内容。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辞过于繁复或不必要地复杂。在专业领域,如文学批评或语言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文本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溢于文辞”这个词汇源自汉语,其中“溢”意味着超出或过多,“文辞”指的是文字表达。这个词汇在古代文学批评中常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其用法,但使用频率可能不如古代。
在中国文化中,文学作品往往追求“文以载道”,即文字应服务于传达思想和道德。因此,“溢于文辞”有时被视为一种文学上的缺点,因为它可能分散读者对核心信息的注意力。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繁复的文学作品或过于华丽的辞藻,有时可能引起审美疲劳或对内容真实性的怀疑。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评价那些过于修饰的演讲或文章,提醒自己在表达时保持简洁和直接。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她的心事,溢于文辞,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虽远却清晰。”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繁复的装饰艺术或华丽的文字排版。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冗长的演讲或过于修饰的音乐作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lowery language”或“wordy”,用来形容过于华丽或冗长的文字表达。
“溢于文辞”这个词汇在文学和语言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价不同风格的文字表达。在个人表达中,它提醒我保持简洁和直接,避免不必要的修饰。
方今公孙丞相……严安、徐乐、司马迁之伦,皆辩知闳达,溢于文辞,先生自视,何与比哉?
少豪隽慷慨,~。
1.
【溢】
(形声。从水,益声。本作“益”。象水从器皿中漫出。本义:水漫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溢,器满也。 、 《尔雅》-溢,盈也。 、 《广雅》。按,过满为溢。-溢,满也。 、 《考经·诸侯》-满而不溢。 、 《楚辞》-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惧满溢。 、 清·黄宗羲《原君》-溢于辞。
【组词】
溢决、 溢满
2.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3.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4.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