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1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12:01
“仪刑”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典范、榜样或模范的行为。它强调的是一种高标准的行为模式,可以被他人效仿。
在文学作品中,“仪刑”常用来形容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行为的人物,他们的行为被视为社会的楷模。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使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文章中,它可能会被用来强调某人的行为值得学*。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管理学中,“仪刑”可能被用来描述最佳实践或领导力的典范。
同义词:楷模、典范、榜样、模范。这些词汇都强调了值得效仿的优秀行为或品质。 反义词:反面教材、负面榜样。这些词汇指的是那些不应被效仿的负面行为或品质。
“仪刑”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仪”指的是仪式或礼节,“刑”则有典范或模式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那些值得效仿的行为或人物。
在**传统文化中,“仪刑”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概念紧密相关,强调个人品德和社会行为的典范。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仍然被用来强调道德和行为的高标准。
“仪刑”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和尊敬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值得尊敬和学*的正面形象。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位领导,他的公正和智慧成为了我们团队的仪刑,激励我们追求更高的职业标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仪刑”:
在那光辉的仪刑中,
我们找到了前行的灯塔,
照亮了黑暗中的道路,
引领我们向着光明前进。
想象一位领袖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他的言辞和行为都展现出“仪刑”的风范,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庄重的音乐和庄严的画面。
在英语中,“仪刑”可以对应到“role model”或“exemplary figure”这样的词汇,它们都强调了值得效仿的正面形象。
“仪刑”这个词在我对汉语的理解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了高尚行为的标准,也让我在表达对正面榜样的尊敬时有了更精确的词汇选择。
1.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
2.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