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0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01:43
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包括热能、光能或电能的吸收或释放。
在专业领域,如化学、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中,化学反应是一个核心概念,用于描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文学和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比喻变化或转化的过程,例如“他们的关系经历了一次化学反应”。
同义词中,“反应”更侧重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转化”强调物质性质的改变,“变化”则是一个更广泛的词汇,可以用于多种情境。反义词则强调了化学反应的对立面,即物质的稳定状态。
化学反应一词源自拉丁语“re-”(再次)和“agere”(做),结合了“化学”这一科学领域的名称。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描述物质间的具体变化过程。
在现代社会,化学反应的概念不仅限于科学领域,还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和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教育中,化学反应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中,化学反应是生产各种化学品和材料的基础。
化学反应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实验室、试管、精确的测量和复杂的公式。它也可能引发对科学的好奇和对未知的探索欲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化学反应”这个词,但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化学反应,如消化食物、呼吸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爱情,如同化学反应,/在两颗心中悄然发生,/释放出无尽的温暖与光芒。”
想象一个化学实验室,试管中的液体在加热下逐渐变色,发出轻微的“嘶嘶”声,这个场景可以很好地代表化学反应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chemical reaction”和法语中的“réaction chimique”,这个概念的表达基本一致,反映了科学术语的普遍性和标准化。
化学反应是一个描述物质变化的基本科学概念,它在多个领域和语境中都有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不仅有助于科学学习,也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1.
【化】
用掉、耗费。 同: 花
【组词】
化钱、 化工夫
2.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3.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4.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