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2:1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2:14:50
词汇“争国”在中文中并不常见,且缺乏明确的定义和广泛的使用语境。因此,我将基于该词汇可能的含义进行分析,但由于信息的有限性,某些部分可能需要基于假设和推测。
“争国”字面意思可能是指“争夺国家权力”或“为国家的利益而竞争”。然而,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其确切含义可能需要更多的上下文来确定。
由于“争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政治斗争或国家间的竞争。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政治或历史讨论中。
由于“争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可能难以追踪。它可能是由“争”和“国”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争夺国家层面的权力或利益。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争国”可能与政治斗争、权力争夺或国家利益的竞争相关。在历史剧或政治讨论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描述复杂的权力游戏。
“争国”可能带来紧张、激烈和冲突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政治斗争、权力争夺和国家的动荡。
由于“争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没有直接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争国”来描绘历史上的权力斗争:
在那古老的城墙下,
英雄们争国夺权,
血与火交织的夜晚,
谁将成为最后的胜者?
“争国”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剧中的战争场面,或者是政治辩论的激烈场景。视觉上,可能是战场上士兵的冲突,听觉上,可能是辩论中的激烈争论声。
由于“争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明确。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power struggle”或“nation competition”。
尽管“争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可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特定的历史或政治背景。然而,由于其使用范围的有限性,它在日常语言中的重要性可能相对较低。
1.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