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6:16
“才貌俱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才能和外貌都非常出色,两者兼备。这个成语强调一个人不仅在智力或技能上有卓越的表现,同时在外貌上也具有吸引力。
在文学作品中,“才貌俱全”常用来形容主角或重要人物,强调其全面的优势。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赞美某人,尤其是在社交场合或对年轻人的评价中。在专业领域,如人力资源管理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理想的候选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的外在形象。
同义词“才貌双全”和“才貌兼备”在意义上与“才貌俱全”非常接近,都强调才能和外貌的双重优势。反义词“才疏学浅”和“貌不惊人”则分别指才能不足和外貌普通,与“才貌俱全”形成鲜明对比。
“才貌俱全”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才”和“貌”两个字组成,分别代表才能和外貌,“俱全”表示两者都具备。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才貌俱全的人往往被视为理想的对象,无论是在婚姻市场还是在职业发展中。这种观念反映了社会对个人全面发展的期望,同时也体现了审美和实用价值的结合。
“才貌俱全”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完美、理想的形象。它可能激发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高标准要求,也可能在社交互动中作为赞美的话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朋友用“才貌俱全”来形容一位新加入的同事,这不仅是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其个人魅力的赞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花正开,才貌俱全人自来。”
想象一位才貌俱全的艺术家在舞台上表演,其优雅的身姿和精湛的技艺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auty and brains”,强调外貌和智力的结合。不同文化中对这一概念的重视程度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才貌俱全”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它不仅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赞美,也是社会对理想形象的一种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评价。
秀清本不甚通文,统归钱江取录,只看中这女状元,~,便叫她充东王府女簿书,日司文牍,夜共枕席。
1.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
2.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
3.
【俱】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俱,皆也。 、 《战国策·齐策》。注:“偕也。”-而仪与之俱。 、 《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 《汉书·李广苏建传》-百余人俱。 、 、 《世说新语·自新》-处与之俱。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使与书俱。
4.
【全】
(一作仝。会意。篆文从入,从王(玉)。盖谓交纳的玉完整无缺。本义:纯色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全,完也。 、 《周礼·考工记·王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