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1: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1:37
怜悯:对不幸的人或事物表示同情和哀伤。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怜悯常常用来描述人物对他人苦难的深切同情,如“她眼中流露出对孤儿的怜悯之情。”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怜悯可能表现为对某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例如“我真的很怜悯他,因为他失去了工作。”
专业领域:在心理学或社会学中,怜悯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社会情感,即对他人苦难的共感。
同义词:同情、哀怜、悲悯
反义词:冷漠、无情、麻木
词源:怜悯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意指对弱者的同情和保护。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怜悯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限于对人的同情,也包括对动物和自然界的关怀。
在许多文化中,怜悯被视为一种美德,是社会和谐与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文本中,怜悯常常与慈悲和宽恕联系在一起。
怜悯往往引发一种温柔和悲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无私的爱和对他人的关怀。
在个人生活中,怜悯可能表现为对家人或朋友的关心和支持,或者在社区服务中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诗歌中,怜悯可以被用来增强情感的表达,如:
“在寂静的夜里,月光洒在孤寂的街道上, 怜悯之心如星光般温柔,照亮了黑暗的角落。”
怜悯可能让人联想到柔和的色调,如淡蓝色或灰色,以及悲伤的音乐旋律。
在不同文化中,怜悯的表达方式和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怜悯可能与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联系更紧密,而在东方文化中,它可能与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更相关。
怜悯是一个多面向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和运用怜悯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情感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融。
1.
【怜】
(形声。从心,粦声。本义:哀怜,怜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憐,哀也。从心。粦声。字亦作怜。 、 《尔雅》-矜憐抚掩之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独不怜公子姊邪? 、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 《史记·淮阴侯列传》-且喜且怜之。 、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 、 清·袁枚《祭妹文》-所怜者。
【组词】
可怜、 怜见、 怜拯、 怜鉴、 怜闵
2.
【悼】
(形声。从心,卓声。本义: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 、 《国语·晋语》-隐悼播越。 、 《周书·谥法》-恐惧从处曰悼。 、 张衡《西京赋》-怵悼栗而耸兢。 、 《诗·桧风·羔裘》。注:“动也。”-中心是悼。 、 陈寿《三国志》-心栗手悼,书不成字。
【组词】
悼栗、 悼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