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4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49:10
词汇“慢书”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来推测其含义。
“慢书”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缓慢书写”或“缓慢阅读的书籍”。它可能指的是一种书写或阅读的方式,强调慢节奏、深思熟虑的过程。
在文学语境中,“慢书”可能指的是一种文学作品,强调深度阅读和思考。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书写或阅读时的缓慢节奏。在专业领域,如果存在相关概念,它可能与慢生活、慢阅读等理念相关。
由于“慢书”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明确。它可能是由“慢”和“书”两个词组合而成,反映了现代人对慢节奏生活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随着快节奏生活的普及,慢书可能被视为一种反潮流的生活方式,强调深度和质量而非速度。
“慢书”给人一种宁静、深沉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悠闲的午后、一杯咖啡和一本好书,是一种放松和自我提升的方式。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尝试过慢书的方式,发现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内容,同时也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非任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慢书”:
在时光的河流中,我选择慢书,
一字一句,细细品味,
让心灵在字里行间漫步,
在慢书中,找到生活的诗意。
视觉上,“慢书”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安静的图书馆,柔和的灯光下,一个人静静地阅读。听觉上,可能是翻书声和轻柔的音乐。
在不同文化中,慢书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慢书可能与“slow reading”或“deep reading”相关,而在东方文化中,可能与“禅读”或“静读”相关。
“慢书”虽然不是一个常见词汇,但它反映了现代人对慢节奏生活的追求和对深度阅读的重视。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注重质量而非速度,享受阅读和书写的过程。
1.
【慢】
(形声。从心,曼声。本义:轻慢;对人无礼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慢,一曰不畏也。 、 《广雅》-慢,惰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远而慢之。 、 《礼记·缁衣》-可敬不可慢。 、 《吕氏春秋·处方》-而长不简慢矣。 、 《左传·庄公八年》-君使民慢,乱将作矣。 、 《荀子·君子》-敬贤者存,慢贤者亡。 、 《吕氏春秋·上德》-荆成王慢焉。 、 《庄子·则阳》-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 、 《儒林外史》-管家,实是多慢了你。
【组词】
慢骂、 慢亵、 慢狎、 慢视、 慢公、 慢令、 慢心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