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2:5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2:58:12
词汇“催巴儿”在汉语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是一个方言词汇,主要在北京方言中使用,意指“催促”或“催赶”的动作。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分析:
“催巴儿”字面意思是指通过言语或行为促使某人加快行动或完成某项任务。它强调了一种急迫和不耐烦的情绪。
由于“催巴儿”是一个方言词汇,其词源可能与当地的语言习惯和历史文化有关。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可能有所缩小。
在北京方言中,这个词反映了当地人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可能与北京人直率、急躁的性格特点有关。
使用“催巴儿”可能会给人一种紧迫和不耐烦的感觉,它传递了一种希望事情尽快完成的情绪。
由于这个词汇的方言性质,非北京地区的人可能很少有机会使用或听到这个词。
在创作中,可以将“催巴儿”用于描绘一个急躁的角色,或者在描述一个紧张的情节时使用,以增加语言的地方特色和生动性。
由于是方言词汇,可能难以找到直接的视觉或听觉联想,但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其中有人不断地催促他人,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快节奏的生活和紧张的氛围。
由于“催巴儿”是一个特定方言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催巴儿”作为一个方言词汇,它的使用范围有限,但对于了解和学习北京方言以及当地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不同的语言环境。
1.
【催】
(形声。从人,崔声。本义:催促,促使) 同本义。
【引证】
《诗·邶风·室人》-交徧催我。 、 《侯成碑》-鸿仪催零金。 、 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组词】
催比、 催并、 催迸、 催科、 催命鬼、 催索
2.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