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9:26
会试:在**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是科举考试的一种,通常是指在乡试合格后,由各省举人参加的全国性考试。会试通常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考试内容包括诗赋、策论等,目的是选拔进士。
会试一词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会试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到了明清时期,会试的制度更加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也趋于固定。
会试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是士子们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通过会试成为进士,意味着可以进入官僚体系,获得权力和地位。因此,会试不仅是学术考试,也是社会选拔机制的一部分。
会试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古代士子们的艰辛和奋斗,以及科举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它代表了古代**社会的一种选拔机制,既有公平竞争的一面,也有制度僵化的一面。
在现代生活中,会试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用来比喻某种严格的选拔或考试。例如,可以将高考比喻为现代的“会试”,强调其对学生未来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会试的场景融入,如: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会试场中争魁首,金榜题名笑开颜。
会试的场景可以联想到古代京城的繁华和士子们的紧张氛围。视觉上,可以想象古代考场的布置和士子们的装束;听觉上,可以想象考场中的寂静和士子们笔触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选拔机制可能包括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比武或现代的公务员考试。虽然形式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对精英的选拔和认可。
会试作为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教育和社会选拔机制,也对我们理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会试的含义和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相关历史和文化现象。
1.
【会】
(会意。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会,合也。 、 《玉篇》-会,岁计也。 、 《孟子·万章下》正义-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 《日知录》卷二十四-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 、 《周礼·天官》-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 、 《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听出入以要会。
【组词】
会事、 会最
会稽(kuàjī)。山地名,县名。在今浙江绍兴。
2.
【试】
(形声。从言,式声。本义:用;任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试,用也。 、 《虞书》-明试以功。 、 《书·盘庚》-今予将试以汝迁。 、 《诗·小雅·采芑》-师干之试。 、 《礼记·乐记》-兵革不试。 、 《论语》-吾不试。 、 《诗·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 《礼记·乐记》-兵革不试,五刑不用。
【组词】
试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