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0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2:04
词汇“摇吻鼓舌”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短语。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摇吻鼓舌”字面意思是指摇动嘴唇和舌头,形容说话或辩论时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样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说话滔滔不绝,富有说服力。
“摇吻鼓舌”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成语中常见的形象化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能言善辩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因此,“摇吻鼓舌”这个成语在社会中有着积极的含义,常用来赞扬那些善于表达和说服他人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因为它与智慧和说服力相关联。在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那些在辩论或演讲中表现出色的人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在会议上或社交场合中表现出色的人,他们的言辞总能打动人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言辞如春风拂面,摇吻鼓舌间,花开满园。”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演讲时的生动表情和肢体语言。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流畅而有节奏的演讲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loquent”或“persuasive speaker”,它们都强调了说话的艺术和说服力。
“摇吻鼓舌”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形容了人的说话能力,还蕴含了对智慧和说服力的赞美。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词汇量,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时鲜廉寡耻之徒。往来乎其间,~,劝之以势,诱之以利。
1.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
2.
【吻】
(形声。从口,勿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华严经音义》-吻,唇两角头边也。 、 左思《娇女诗》-黄吻澜漫赤。 、 马中锡《中山狼传》-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
【组词】
接吻;亲吻
3.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
4.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