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5:58
摇唇鼓喙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摇动嘴唇,鼓动嘴巴。基本含义是指说话时嘴唇和嘴巴的动作,常用来形容人说话多、喋喋不休的样子。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说话者可能是在无意义地唠叨或争论。
摇唇鼓喙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说话行为的形象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言多必失是一个常见的观念,因此摇唇鼓喙这个成语也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交往中,过多的言语有时会被视为不成熟或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不必要的争论中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人。在表达时,我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个成语,以免给人留下负面印象。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喜欢摇唇鼓喙的人,他们在会议或讨论中总是说个不停,但却很少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这让我意识到,有效的沟通并不在于说话的数量,而在于说话的质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摇唇鼓喙声声慢,
言多必失心自寒。
静水深流方为道,
沉默是金语不言。
想象一个人在激烈争论时的嘴唇和嘴巴的动作,这种视觉形象可以与某些音乐中的快速节奏或激烈的旋律相联系,增强听觉上的紧张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chattering away" 或 "talking non-stop",但这些表达没有摇唇鼓喙这个成语那么形象和生动。
摇唇鼓喙 这个成语虽然带有贬义,但它提醒我们在沟通时要注意言辞的质量而非数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恰当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
世之好议论者,见其辞禄而归,摇唇鼓喙,诩诩相夸奖。
1.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
2.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
3.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
4.
【喙】
(形声。从口,彖(tuàn)声。本义:鸟兽的嘴)。
器物的尖端。
【引证】
《史记》-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