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5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59:04
“姚黄魏紫”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其中“姚黄魏紫”指的是四种颜色,即姚黄、魏紫、姚红、魏黄,分别代表不同的颜色和贵族身份。
在文学作品中,“姚黄魏紫”常用来形容华丽的服饰或高贵的身份。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古代贵族生活或宫廷场景时,仍会被引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用于具体分析唐代社会文化和贵族生活。
同义词:锦衣玉食、华服盛装 反义词:布衣蔬食、粗布短衣
“姚黄魏紫”源自唐代,具体来源于杜甫的诗作,用以描述贵族的服饰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泛指华丽的颜色或高贵的身份。
在唐代,颜色与社会地位紧密相关,姚黄魏紫代表了贵族阶层的身份和地位。这种颜色象征在后来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被广泛采用,成为**文化中贵族和高雅的象征。
这个成语给人以高贵、典雅的联想,同时也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在使用时,可以唤起对古代贵族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看到展出的唐代服饰,常常会联想到“姚黄魏紫”这个成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辉煌。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的诗歌时,可以写道:“宫墙深深锁姚黄,魏紫轻纱舞夜长。”
看到“姚黄魏紫”这个词汇,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华丽服饰,听到古筝或琵琶的悠扬声音,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oyalty and nobility”,用来描述皇室和贵族的奢华生活。
“姚黄魏紫”不仅是一个描述颜色的成语,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
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凋。
~已称妍,高格还应上降仙。
1.
【姚】
(形声。从女,兆声。本义:姓) 同本义。相传为虞舜之后。
【引证】
《说文》。按,母名握登。大荒南经,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
长。 同: 遥
【引证】
《荀子·荣辱》-其功盛姚远矣! 、 《汉书·礼乐志》-雅声远姚。
2.
【黄】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黄色。
【引证】
《说文》-黄,地之色也。 、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 、 《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 、 《礼记·郊特牲》-黄者中也。 、 《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 、 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得张黄盖。
【组词】
黄烘烘、 黄干干、 黄骝、 黄盖
3.
【魏】
阙宫门的台观。
【引证】
《周礼·太宰》-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 、 《淮南子·本经》-魏阙之高。 、 汉·班固《典引》-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
【组词】
象魏、 魏观
古国名。
4.
【紫】
(形声。从糸(mì),此声。本义:紫色,蓝和红组成的颜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紫,帛黑赤色也。 、 《论语》。孔注:“间色之好者。”-恶紫之夺朱也。 、 《礼记·玉藻》-玄冠紫緌。 、 《左传·哀公七年》-紫衣狐裘。 、 《论语》-红紫不以为亵服。 、 《乐府诗集·陌上桑》-紫绮为上襦。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佩紫怀黄。 、 唐·李朝威《柳毅传》-披紫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