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2:07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这句话出自古代文学作品《桃花源记》,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字面意思是说,不知道有汉朝的存在,更不用说魏晋了。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群人对历史变迁的无知,特别是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或朝代更迭缺乏了解。
在文学作品中,这句话常用来描绘一个与世隔绝、对外界变化一无所知的环境或群体。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句话来讽刺那些对历史或现实缺乏基本了解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句话可能被用来讨论历史认知的局限性或文化传承的断裂。
这句话源自《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国度,那里的人们不知道外界的历史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逐渐被用来形容对历史或现实的无知状态。
在**文化中,历史认知被视为重要的文化素养。这句话反映了对于历史连续性的重视,以及对于那些与历史脱节的人或群体的批评。
这句话常常带有一种讽刺和无奈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与时代脱节、无法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或群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对历史知识知之甚少的人,这时我就会用“不知有汉,何论魏晋”来形容他们的无知状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桃花源里人,不知有汉朝。
世外桃源梦,何论魏晋谣。
这句话让人联想到一幅宁静而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可能伴随着悠扬的古琴音乐,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gnorant of the world”或“out of touch with reality”,用来形容那些与现实世界脱节的人。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历史认知的重要性,以及对于那些与时代脱节的人的批评。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句话提醒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避免成为与时代脱节的人。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东晋时一渔夫只身划船进入一山洞,发现一座桃源,这里的居民男耕女织,大人小孩均参加劳动。他询问一个老人是何地,老人回答他说他们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战乱而迁居到此,就没有出去过。渔夫问是什么朝代,老人回答:“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有】
4.
【汉】
(会意。从水難(省去隹)声。音熯。本义:水名。即汉水)。
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引证】
《说文》-汉,汉水也。上流曰漾。 、 《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 、 《列子·汤问》-达于汉阴。 、 、 《资治通鉴》-收众汉南。
【组词】
汉女、 汉津、 汉阴、 汉渚
5.
【何】
(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 同: 荷
【引证】
《易·噬嗑》-何校灭耳,凶。 、 《易·大畜》-何天之衢。 、 《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诗·商倾·长发》-何天之休,不競不絿。 、 《管子·小匡》-用此五子者何功。
【组词】
何校、 何劳
6.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
7.
【魏】
阙宫门的台观。
【引证】
《周礼·太宰》-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 、 《淮南子·本经》-魏阙之高。 、 汉·班固《典引》-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
【组词】
象魏、 魏观
古国名。
8.
【晋】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指追着太阳一直前进。本义:上进)。
进。
【引证】
《说文》-晉,进也。日出,万物进。 、 《易·序卦》-晋者,进也。 、 《周礼·田仆》-王提马而走诸侯晋。 、 班固《幽通赋》-盍孟晋以迨群兮。(盍:为什么不;孟,勉力;迨,赶上;群:大家。)
【组词】
晋谒、 晋接、 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