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58: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58:41
“大闺女”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年纪较大的未婚女性,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已经到了适婚年龄但尚未结婚的女子。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传统色彩,反映了旧时社会对女性婚姻状态的关注。
在文学作品中,“大闺女”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或生活状态,如《红楼梦》中的贾元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定的亲切感或调侃意味,尤其是在家庭或亲戚之间的对话中。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人口学,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讨论未婚女性的社会地位或婚姻观念的变化。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语义上与“大闺女”有所重叠,但“老姑娘”可能带有更多的负面意味,而“剩女”则是现代社会对未婚大龄女性的一个新标签,带有一定的贬义。
“大闺女”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传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婚姻状态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地区或群体中仍然保留着其特定的文化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婚姻状态被视为重要的人生阶段。因此,“大闺女”这个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婚姻的期待和压力。随着现代社会观念的变化,这个词汇的使用和接受程度也在发生变化。
对于一些人来说,“大闺女”可能唤起对传统家庭观念的回忆,而对于另一些人,这个词汇可能引发对女性自主权的思考。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独立、坚强或是社会压力等不同的情感和联想。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在家庭聚会或与长辈的交流中听到这个词汇,它可能成为讨论婚姻话题时的一个切入点。
在诗歌中,可以将“大闺女”作为描绘女性独立精神的象征,如:
她是大闺女,心中有梦,
不畏世俗眼光,独自前行。
在视觉上,“大闺女”可能让人联想到传统的**女性服饰,如旗袍。在听觉上,可能让人想起老式收音机中播放的戏曲或评书中的描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spinster”(老处女)在英语中存在,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未婚大龄女性的看法。
“大闺女”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描述未婚大龄女性的一种方式,也是探讨女性地位和社会观念变化的一个窗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汉语的文化内涵。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闺】
(形声。从门,圭声。“圭”亦具有表意作用。本义:上圆下方的小门;小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闺,特立之户也。上圆下方,有似圭。 、 《荀子·解蔽》-俯而出城门,以为小之闺也。 、 《左传·襄公十年》-筚门闺窦之人。 、 《战国策·齐策》-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指孟尝君)召而反之。
【组词】
闺窦、 闺閤、 闺牖、 闺壸
3.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妇人也。 、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 、 《韩非子·亡征》-男女无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组词】
女陪堂、 女先儿、 女红、 女冠、 女兄、 女伯、 女嬖、 女隶、 女中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