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1: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1:23
“兴亡继绝”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国家的兴盛、衰亡和继承、断绝。基本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朝代的兴衰更替,以及这种更替过程中的继承和断绝现象。这个成语强调了历史的循环性和连续性,以及国家命运的不可预测性。
在文学作品中,“兴亡继绝”常用来描述历史变迁,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中频繁出现。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政治或社会变迁时,人们可能会引用它。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这个成语被用来分析和解释国家或朝代的兴衰原因。
同义词:兴衰更替、盛衰荣枯 反义词:长治久安、永续繁荣
同义词“兴衰更替”和“盛衰荣枯”都强调了历史的循环性,但“兴亡继绝”更侧重于继承和断绝的概念。反义词“长治久安”和“永续繁荣”则表达了稳定和持续繁荣的愿望,与“兴亡继绝”形成对比。
“兴亡继绝”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观念,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对历史循环和天命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逐渐成为描述国家命运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兴亡继绝”与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念紧密相关,认为国家的兴衰是天命所归,而继承和断绝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这种观念在历史上多次被用来解释朝代的更替和国家的命运。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宿命感,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无情和人类的渺小。它提醒人们历史的教训,同时也激发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在讨论历史课程时,我曾使用“兴亡继绝”来解释一个朝代的兴衰原因,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循环的概念。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能会这样写:
兴亡继绝,历史的长河,
朝代更替,天命难测。
荣枯盛衰,人世沧桑,
唯有智慧,传承不息。
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争和和平交替的画作,或者一首融合了悲壮和希望的音乐作品,都能很好地体现“兴亡继绝”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Rise and Fall”(兴衰)来表达,虽然不如“兴亡继绝”那样具体和深刻,但也传达了类似的循环和连续性的概念。
“兴亡继绝”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循环性和连续性,以及国家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它在历史学和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类社会的变迁。在个人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也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思维。
《论语·尧曰》: “兴灭国,继绝世。”
唐·刘知畿《史通·模拟》:“齐桓行霸,~。”
1.
【兴】
兴致,情趣。
【引证】
王勃《滕王阁序》-遥呤俯畅,逸兴遄飞。 、 、 宋·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归舟。
【组词】
兴动、 兴兴头头、 兴头子、 兴辞、 兴会、 兴头起意、 兴子
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以他事引起此事叫起兴。又简称兴。
【引证】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一》-以及李杜元白诸大家,最多兴体。
【组词】
兴喻
2.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3.
【继】
同本义(把断了的丝接续上)。
【引证】
《说文》-继,续也。 、 《易·象传》。注:“谓不绝也。”-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 《楚辞·离骚》-折琼枝以继佩。 、 宋·苏洵《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先后相继。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
【组词】
继继、 继踪、 继踵、 继志
继承。
【引证】
柳宗元《封建论》-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继吾志事。 、 清·袁枚《祭妹文》-九族无可继。
【组词】
继世、 继轨、 继体、 继绪
4.
【绝】
(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绝,断丝也。 、 《史记》-冠缨索绝。
【组词】
绝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