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59: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59:21
“京本”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京城(即首都)的版本”或“京城出版的书籍”。在古代,京本特指在首都(如当时的北京或南京)出版或印刷的书籍,这些书籍往往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在文学领域,“京本”可能指的是某部文学作品的官方或权威版本,尤其是在古代文学研究中,京本往往被视为重要的研究资料。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古籍研究、历史学和出版学中,“京本”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京本”一词源于古代对首都的称呼,随着印刷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宋代以后,京本成为指代首都出版书籍的专有名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由于出版技术的普及,京本的概念更多地与权威性和历史价值相关联。
在**古代,京本书籍因其权威性和准确性而受到高度重视。这些书籍往往由官方机构出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知识传播的官方立场。在现代,京本的概念仍然与权威出版物相关联,尤其是在学术和历史研究领域。
“京本”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文化繁荣和知识的传承。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涉及到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的收集,京本的概念可能会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研究某一历史**时,参考京本出版的史料可能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翻开那尘封的京本,历史的篇章在眼前缓缓展开。”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书坊的画面,工人们忙碌地印刷着京本书籍。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印刷机的声音或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官方版”或“权威版”,但没有像“京本”这样特定的词汇来指代首都出版的书籍。
“京本”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出版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了知识传播的历史过程。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京】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京,人所为绝京丘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辨京陵。 、 《淮南子·览冥》-筑重京。 、 《吕氏春秋·禁塞》-为京邱若山陵。 、 《诗·大雅·公刘》-乃觏于京。 、 《三国志·公孙瓒传》-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
2.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