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0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09:12
求过于供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需求超过了供给。这个成语用来描述市场上或某一领域内,消费者的需求量大于可供应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价格上涨或资源短缺。
求过于供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经济思想,反映了供需关系的基本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经济学和日常生活中,用以描述各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在**,由于人口众多,某些资源和服务常常面临求过于供的情况,如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这种现象在特定时期(如疫情期间)尤为明显,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紧迫和竞争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资源的稀缺性和获取资源的困难。在个人层面,可能会引发对公平分配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由于某种商品求过于供而导致的价格上涨,例如在特殊节日期间,某些热门商品的价格会因为需求激增而显著上升。
在诗歌中,可以将“求过于供”融入描述自然资源的诗句中,如:“春雨贵如油,求过于供,润泽大地,万物复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争相购买稀缺商品的场景,或者在音乐中,可以使用紧张的旋律来表达求过于供的紧迫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demand exceeds supply”,这个短语在西方经济学中同样被广泛使用,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对供需关系的基本理解。
求过于供 这个成语不仅揭示了供需关系的基本经济学原理,也反映了社会资源分配的现实问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印刷用纸若是~,便会影响出版品的及时问世。
1.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2.
【过】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引证】
《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姓,过国之后。
3.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4.
【供】
(形声。从人,共声。本义:摆设;陈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供,设也。 、 《后汉书·班彪传》-供帐。 、 《明史·海瑞传》-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 《明史·海瑞传》-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
【组词】
供帐、 供顿、 供馔、 供享、 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