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5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54:09
词汇“[拄笏西山]”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成语,源自*古代文学,其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并不容易直接解释,因为它涉及到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拄笏西山”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中“拄笏”指的是官员上朝时手持的笏板,而“西山”则指长安西边的山。整个成语比喻官员虽然身居高位,但心系自然,向往隐逸生活。
在文学语境中,“拄笏西山”常用来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使用较少,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历史背景。在专业领域,如**古代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会被用来分析诗人的心态和时代背景。
“拄笏西山”这个成语的词源直接来自杜甫的诗作,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官场生活的复杂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研究**古代文学时仍被提及。
在**传统文化中,隐逸被视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官场失意或对现实不满时。因此,“拄笏西山”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这个成语给人以宁静、超脱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自然美景和心灵的自由。它影响着人们对官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创作或个人表达中,仍可以用来传达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拄笏西山梦未央,心随流水去茫茫。”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官员手持笏板,站在西山之巅,背景是宁静的自然风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琴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宁静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主题,如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是普遍存在的。
“拄笏西山”这个成语虽然不常用于日常交流,但它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精髓。
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志骑曹,朝来爽气与秋高。
1.
【拄】
(形声。从手,主声。本义:支撑)。
同本义。
【引证】
《战国策·齐策六》-修剑拄颐。
【组词】
拄颊、 拄颐、 拄撑
2. 【笏】 (形声。从竹,勿声。本义: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用以记事)。 手板。
3.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
4.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