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7:46
干季:指在某些地区,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中降雨量较少、气候较为干燥的时期。这个时期通常与湿季(雨季)相对,是这些地区气候周期性变化的一部分。
干季一词源自汉语,由“干”和“季”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干”有干燥、枯竭的意思,“季”指季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广泛用于描述特定气候现象。
在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干季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农作物减产,甚至引发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干季的管理和应对措施是这些地区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季可能让人联想到炎热、干燥的气候,以及对水资源的渴望。它也可能引发对自然环境脆弱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类适应自然变化能力的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干季可能意味着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减少用水、改变饮食习惯等。例如,在某些干季明显的地区,人们可能会提前储备水资源,或者种植耐旱作物。
在诗歌中,干季可以被用来描绘一种寂静和等待的氛围:
干季的沙漠,风沙轻舞, 烈日下,生命静默,等待雨露。
干季可能让人联想到沙漠的景象,金黄色的沙丘、稀疏的植被,以及偶尔传来的风声。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干季的独特氛围。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干季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班牙语中,干季被称为“estación seca”,而在阿拉伯语中,它可能被称为“موسم الجفاف”。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概念是相似的。
通过对“干季”这一词汇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重要性。这个词汇不仅帮助我们描述自然现象,还启发我们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季】
(会意。从子,从稚省。“稚”亦兼表读音。本义:即排行最后的)。
同本义(与“老”相对)。
【引证】
《说文》-季,少称。 、 《仪礼·士冠礼》。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 、 《白虎通》-季者,幼也。 、 《诗·召南·采蘋》-有齐季女。 、 《明史·太祖本纪》-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组词】
季女、 季父、 季指、 季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