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5:10
声援:字面意思是通过声音或言论来支持或帮助某人或某事。基本含义是指公开表示支持或同情,通常用于政治、社会**或个人困境中,表达团结和鼓励。
声援一词源于汉语,由“声”和“援”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声”指声音,“援”指帮助或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于更广泛的语境,特别是在表达团结和支持的场合。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声援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在民主**中,声援是表达对自由和正义追求的重要方式。在个人层面,声援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声援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它让人感到被理解和支持。联想可能包括团结、勇气和希望等正面情绪。
在个人生活中,声援可能发生在朋友或家人面临困难时,通过言语或行动表达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在诗歌中,声援可以被用来表达对弱者的同情和支持:
在风雨中,我们声援, 为那些无助的灵魂点亮希望的灯。
声援可能让人联想到**的场景,人们高举标语,齐声呼喊,表达团结和支持。听觉上,可能是人群的欢呼声或合唱的歌声。
在不同语言中,声援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通过言论或行动表达支持——是普遍的。例如,英语中的“support”或“stand by”也有类似的含义。
声援是一个富有情感和力量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中都能传达出团结和支持的信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声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表达我们的情感和立场。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援】
(形声。从手,爰(yuán)声。本义:拉,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援,引也。 、 《诗·大雅·皇矣》-无然畔援。 、 《礼记·缁衣》-不援其所不及。 、 《礼记·中庸》-不援上。 、 《豆棚闲话》-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手援非正。 、 《左传》-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
【组词】
援及、 援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