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1: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1:50
敦睦邦交 的字面意思是指国家之间通过友好交往和合作,建立和维护和谐的外交关系。其中,“敦”意为敦厚、诚恳,“睦”意为和睦、友好,“邦交”则指国家之间的交往。
在文学作品中,“敦睦邦交”常用于描述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如历史小说中描述古代国家间的交往。在口语中,这个词组较少直接使用,但在新闻报道、外交演讲等专业领域中较为常见。
同义词中,“友好外交”强调外交关系的友好性质,“和平共处”强调和平相处,“国际友好”则更侧重于国际间的友好状态。反义词则反映了国家间关系的对立和冲突。
“敦睦邦交”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外交理念,强调通过诚恳和友好的方式处理国家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被广泛应用于描述现代国际关系,但其核心意义——通过友好合作建立和谐关系——保持不变。
在中国文化中,“敦睦邦交”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理念,强调和谐与合作。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组常用于强调国家间的和平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敦睦邦交”给人以积极、和谐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和平、友好、合作的国际环境。这个词组鼓励人们思考如何通过友好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和平。
在个人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敦睦邦交”,但这个词组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应秉持友好、诚恳的态度,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敦睦邦交,友谊之花,盛开在心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国领导人握手的场景,象征着“敦睦邦交”。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柔和、和谐的旋律,如古典音乐,来代表这种友好和谐的氛围。
在英语中,“敦睦邦交”可以对应为“friendly diplomatic relations”或“good neighbor polic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国家间的友好合作。
“敦睦邦交”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外交理念,也适用于现代国际关系的描述。这个词组强调友好、合作和和谐,对于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人层面,它也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保持友好和诚恳的态度。
但就大体而言,是极有益于敦睦邦交的。
这样可以~,又能加深双边友谊。
1.
【敦】
古代食器 。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
【引证】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
2.
【睦】
(形声。从目,坴(lù)声。本义:和好,亲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睦,目顺也。 、 《礼记·礼运》。注:“皆训亲。”-讲信修睦。 、 《礼记·坊记》-睦于父母之堂。 、 《孟子》-则百姓亲睦。 、 《书·尧典》-九族既睦。
【组词】
睦友、 睦睦、 睦亲、 睦族
3.
【邦】
(形声。从邑,丰声。古文从之、从田,会意。与封字从之、从土同意。本义: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论语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邦,国也。 、 《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 、 《周礼·天官·大宰》。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按,散文邦国亦通。-以佐王治邦国。 、 《易·益》-利用为依迁邦。 、 《书·尧典》-协和万邦。 、 《诗·小雅·节南山》-以畜万邦。 、 《国语·周语》-后非众罔与守邦。
4.
【交】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
脚胫相交。
【引证】
《说文》-交,交胫也。 、 《战国策·秦策》-交足而待。 、 《礼记·王制》-雕题交趾。
【组词】
交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