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7:38
敦煌变文集:这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从*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中发现的一系列古代文献,主要为唐代(18-907年)的变文。这些文献多为手抄本,内容包括故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是研究唐代文学、**、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文学领域,敦煌变文集常被提及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丰富的内容为学者提供了深入研究唐代文化的窗口。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术讨论和历史研究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同义词:敦煌文献、敦煌手稿 反义词:现代文学作品(因为敦煌变文集代表的是古代文献)
敦煌变文集的词源直接关联到其发现地——敦煌,以及其内容——变文。变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结合了散文和韵文,用于**宣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献被埋藏在莫高窟中,直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敦煌变文集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融合。这些文献不仅展示了的影响,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民间信仰、道德观念和日常生活。
提到敦煌变文集,可能会联想到古代丝绸之路的繁华、**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历史的厚重感。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对古代文化的敬畏和对历史探索的兴趣。
在个人经历中,敦煌变文集可能与学术研究或文化探索活动相关。例如,参与一个关于敦煌文化的研讨会,或者在旅行中参观敦煌莫高窟,亲眼目睹这些珍贵文献的复制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敦煌的沙尘中,变文集的页页, 诉说着千年的佛音,与世间的悲欢。”
视觉上,敦煌变文集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卷轴、精美的书法和丰富的插图。听觉上,可能会想象到古代僧侣诵读这些变文的场景,或是现代学者在研究时的讨论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文献集合可能包括埃及的纸草文献、希腊的古典手稿等,它们都是各自文化中古代文献的珍贵代表。
敦煌变文集作为一个学术术语,不仅代表了古代文献的集合,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深化对特定文化背景的理解,并丰富个人的知识体系。
1.
【敦】
古代食器 。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
【引证】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
2.
【煌】
(形声。从火,皇声。“皇”亦兼表字义。本义:光明;光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煌,煌煇也。 、 《苍颉篇》-煌,光也。 、 《东京赋》-煌光驰而星流。 、 姚华《论文后编》-煌然而成篇谓之篇。
【组词】
煌煌烨烨、 煌熠、 煌荣、 煌荧、 煌熠、 煌耀
3.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
4.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5.
【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 、 《尔雅》-集,会也。 、 《诗·唐风·鸨羽》-集于苞栩。 、 《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组词】
集隼、 集凤
引申为停留。
【引证】
《国语》-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 、 《孟子·梁惠王上》-齐集有其一。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集。 、 《聊斋志异·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可不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