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53: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53:41
“敬止”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敬”和“止”两个字组成。其中,“敬”表示尊敬、敬重,而“止”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停止、止步。因此,“敬止”字面意思是指因为尊敬而停止或止步,常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极高敬意,以至于不敢或不愿继续前进或有所侵犯。
在文学作品中,“敬止”常用于描述对君王、长辈或重要人物的尊敬态度,如“对先贤的敬止之情”。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正式或古典的语境中。在专业领域,如礼仪学或古典文学研究中,“敬止”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礼仪或文学作品中的敬意表达。
“敬止”这个词汇源于古代汉语,尤其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更多地保留在文学和礼仪的语境中。
在**传统文化中,“敬止”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礼”和“敬”的价值观。它强调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敬止”这个词汇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和尊敬的场合。它让人想到对长辈、师长的尊敬,以及对历史和传统的敬畏。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敬止”这个词汇,但在特定的社交场合或表达对某人的极高敬意时,可能会间接体现这种情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敬止之心,如古松之立,岁月悠悠,不改其志。”
结合古代宫廷音乐和宫殿的图片,可以更好地体现“敬止”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如古代宫廷中的礼仪音乐和宫殿的庄严景象。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英语中的“reverence”或“awe”,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类似的尊敬和敬畏的情感。
“敬止”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了解和学*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尊敬和礼仪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层次和文化素养。
1.
【敬】
(会意。从攴(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敬,肃也。 、 《礼记·曲礼》。注:“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毋不敬何允。 、 《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 《仪礼·聘礼》-入门主敬,升堂主慎。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敬德之聚也。 、 《战国策·赵策》-敬诺。 、 《史记·陈涉世家》-敬受命。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敬进如姬。 、 唐·李朝威《柳毅传》-敬闻命关。
【组词】
敬让、 敬诚缉熙、 敬身、 敬慎
2.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