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0:39
“敬献”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以尊敬的态度向某人或某事物献上物品或表达敬意。基本含义是在特定的场合或对特定的人表示尊敬和敬仰,通常涉及正式或庄重的仪式。
“敬献”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敬”表示尊敬,“献”表示献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其基本的尊敬和献上的含义,但在使用上更加正式和庄重。
在文化中,“敬献”是一个重要的礼仪词汇,常用于纪念活动、仪式和重要庆典。它体现了对先贤、英雄和神灵的尊敬,是中华文化中尊敬和礼仪的体现。
“敬献”这个词给人以庄重、尊敬和仪式感。它让人联想到正式的场合、庄重的仪式和对他人的深深敬意。在情感上,它激发人们对先贤和英雄的敬仰之情。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参加烈士纪念活动时,亲眼目睹人们敬献花圈,那一刻的庄重和肃穆让我深刻体会到“敬献”这个词的深刻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敬献”:
在春风的怀抱中,
我将诗篇敬献给大地,
以感恩的心,
诉说生命的赞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庄重的仪式场景,人们手持花圈,表情肃穆,向英雄敬献。结合音乐,可以选择庄重而悠扬的乐曲,如古典音乐,来增强“敬献”的仪式感。
在英语中,“敬献”可以对应为“dedicate”或“offer”,但“dedicate”更强调奉献和献身,而“offer”则更侧重于提供和献上。在不同文化中,“敬献”的仪式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尊敬和敬意的核心概念。
通过对“敬献”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含义。这个词不仅体现了尊敬和敬意,还承载了仪式感和庄重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敬献”可以增强语言的正式性和庄重感,提升表达的深度和情感的丰富性。
1.
【敬】
(会意。从攴(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敬,肃也。 、 《礼记·曲礼》。注:“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毋不敬何允。 、 《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 《仪礼·聘礼》-入门主敬,升堂主慎。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敬德之聚也。 、 《战国策·赵策》-敬诺。 、 《史记·陈涉世家》-敬受命。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敬进如姬。 、 唐·李朝威《柳毅传》-敬闻命关。
【组词】
敬让、 敬诚缉熙、 敬身、 敬慎
2.
【献】
(会意。从犬,鬳(yàn)声。“犬”代表进献之物。本义:献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 、 《礼记·曲礼》。按,礼凡荐腥谓之献。-犬曰羹献。 、 《周礼·大司马》-献禽以祭祖。 、 《诗·豳风·七月》-献羔祭韭。 、 《仪礼·聘礼》-荐晡醢,三献。(三献:陈祭品三次献酒。)
【组词】
献尸、 献帛、 献爵、 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