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06: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06:55
敬意:指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尊重和崇敬之情,通常通过言语、行为或仪式表达出来。
敬意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对神灵或祖先的尊敬。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范围扩大到对人的尊重。
在许多文化中,敬意是社会和谐与秩序的基石。例如,在东方文化中,对长辈的敬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
敬意常常唤起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情感,让人联想到仪式、纪念和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通过礼貌的言行来表达对他人,尤其是长辈和老师的敬意。
在诗歌中,敬意可以这样表达:“在岁月的长河中,我向你深深鞠躬,以敬意之名,颂扬你的光辉。”
敬意可能让人联想到庄严的音乐,如交响乐中的慢板,或是历史电影中对英雄的致敬场景。
在英语中,“respect”和“reverence”可以对应“敬意”,但“reverence”更强调内心的崇敬。
敬意是一个充满情感和仪式感的词汇,它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理解和运用好这个词汇,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和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
【敬】
(会意。从攴(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敬,肃也。 、 《礼记·曲礼》。注:“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毋不敬何允。 、 《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 《仪礼·聘礼》-入门主敬,升堂主慎。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敬德之聚也。 、 《战国策·赵策》-敬诺。 、 《史记·陈涉世家》-敬受命。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敬进如姬。 、 唐·李朝威《柳毅传》-敬闻命关。
【组词】
敬让、 敬诚缉熙、 敬身、 敬慎
2.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