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4:06
“水火不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无论遇到水灾还是火灾都不推辞,不逃避。基本含义是指无论遇到多么困难或危险的情况,都勇敢面对,不退缩。
在文学作品中,“水火不辞”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英勇无畏,如在历史小说中描述将领在战场上不畏生死的情景。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他人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在专业领域,如消防、救援等行业,这个成语体现了从业者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
同义词中,“勇往直前”强调的是积极向前的态度,“不畏艰险”强调的是对困难的无所畏惧,“临危不惧”强调的是在危险面前的镇定。反义词则反映了逃避和胆怯的态度。
“水火不辞”这一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古代**人民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时的勇敢和坚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的是一种不畏艰难的精神。
在**文化中,“水火不辞”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和“忠诚”,尤其是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时,这种精神尤为重要。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正面情感,联想到的是勇敢、坚定和无私。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最大的勇气和决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社区服务活动中看到志愿者们水火不辞地帮助受灾居民,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水火不辞心似铁,风雨无阻志如钢。”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消防员在火场中英勇救人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救援现场的警笛声和人们的呼救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ce the music”,但它更多指的是面对后果,而不是面对困难或危险。
“水火不辞”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勇敢和坚定。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的重要性。
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四卷:“凭爷分付,那厢使用,~。”
1.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2.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