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0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00:50
“归正反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回归正道,反思根本。这个成语强调在偏离正轨后,通过反思和纠正,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并且深入探究问题的根源。
在文学作品中,“归正反本”常用于描述人物在经历错误或挫折后,通过深刻的自我反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自我救赎。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劝诫他人或自我激励,表示需要回归正轨并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在专业领域,如哲学、心理学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探讨理论或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同义词:反思自省、回归正轨、溯源求本 反义词:误入歧途、背离初衷、浅尝辄止
“归正反本”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反思和根本的传统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各个领域,但其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归正反本”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呼应,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强调企业和组织在面对问题时,需要深入反思和改革。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自我提升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深入思考问题的根源,从而实现真正的改变和成长。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感到迷茫,通过归正反本的过程,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最终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诗歌中,可以将“归正反本”融入到对人生旅程的反思中:
在迷茫的旅途中,我归正反本,
寻觅那失落的星辰,
在反思的海洋里,我溯源求本,
找到了前行的灯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海边,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沉思着。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深沉的古典音乐,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来增强这种反思和内省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turn to the basics”或“get to the root of the problem”,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回归根本和深入反思。
“归正反本”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通过深入学和应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
上书劝寿~,释帝称王。
1. 【归】
2.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3.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4.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