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46: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46:33
不可知论(Agnosticism)是一种哲学立场,主张人类的知识有限,对于某些问题,特别是关于宇宙和生命起源、神的存在与否等超自然问题,无法获得确凿的证据或知识。不可知论者认为这些问题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因此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这些问题的答案。
“不可知论”一词源自希腊语“agnostos”,意为“未知的”。该词由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在19世纪提出,用以描述他对**信仰的态度,即对神的存在持不可知的态度。
不可知论在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科学和理性思维较为发达的地区。它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界限的认识,以及对传统**信仰的批判性思考。
不可知论可能引发一种对未知的敬畏感,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种对确定性的渴望。它可能让人感到困惑,也可能激发对探索和理解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不可知论可能影响一个人对、道德和人生意义的看法。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持不可知论的立场而对仪式持保留态度,更倾向于通过科学和理性来理解世界。
在诗歌中,不可知论可以被用来表达对生命和宇宙的深邃思考:
星辰的秘密,深邃而遥远, 不可知论的夜,沉默不言。 我们追问,我们探索, 答案在风中,飘散如烟。
不可知论可能让人联想到星空、深海或其他神秘的自然景观,这些场景常常被用来象征未知的领域。音乐方面,某些古典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可能因其神秘和深邃的氛围而与不可知论产生联想。
在不同文化中,不可知论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东方哲学中,类似的概念可能与“道”或“无为”等思想相联系,强调顺应自然和接受不确定性。
不可知论是一个深刻的哲学概念,它提醒我们认识到知识的局限性,并鼓励我们对未知保持开放和探索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不可知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复杂问题的看法,并促进对不同观点的尊重和理解。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可】
3.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4.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