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3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36:43
词汇“树旌”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雅或专业的词汇。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树旌”字面意思是指树立旗帜。在古代,旌是一种用羽毛装饰的旗帜,常用于军事或仪式场合,象征权威或标志。
“树旌”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旌字本义为用羽毛装饰的旗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和特定学术讨论中。
在**古代,树旌是一种重要的仪式行为,象征着权威和秩序。在军事上,树旌也是指挥和动员的重要手段。
对于我来说,“树旌”这个词带有一种庄严和历史的沉重感,它让我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旗帜飘扬,以及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战的勇士们。
在我的生活中,这个词汇并不常用,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古装剧时,偶尔会遇到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树旌于风中,铁马踏尘来。”
想象一幅画面:在一片广阔的战场上,一面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伴随着战鼓的轰鸣和士兵的呐喊,这种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aise the flag”或“plant the bann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树立标志和象征的意义。
通过对“树旌”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现代语言中的稀缺性。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日常交流,但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中,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1.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2.
【旌】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旌,游车载旌析羽。 、 《礼记·明堂位》-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 、 《国语·吴语》-建旌提鼓。
【组词】
旌旄、 旌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