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0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03:00
国家大事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指的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事务或重大**,通常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它强调的是那些影响国家整体利益和未来发展的事项。
在不同的语境下,“国家大事”的使用可能有所不同:
“国家大事”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出现,如《左传》中提到的“国家大事,在祀与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一致,但在现代语境中,它更多地被用来强调国家层面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文化中,“国家大事”常常与爱国主义和公民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它强调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和参与,是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庄严和责任感,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重大决策和关键时刻。它激发人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公共事务的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国家发生重大,如选举、重大政策发布或国际会议,人们可能会用“国家大事”来讨论和评价这些的影响和意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国家大事如星辰,指引着我们的航程。”
想象一下国家领导人在重要会议上讲话的场景,或是国歌响起时的庄严气氛,这些都是“国家大事”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国家大事”可以对应为“national affairs”或“state affairs”,虽然具体用法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指代国家层面的重要事务。
“国家大事”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国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体现了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和参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对于培养公民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普通一般学者,只在书斋里打圈子,对于~则不闻不问。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
3.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4.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